2007/12/28

一点想法

在我们家,根据那个著名的政治坐标系测试来看,我爸是顽固保守右翼,而我则是典型的激进自由左翼。大一大二的时候,轻狂的很,不知道从哪里来那么多愤怒,咬牙切齿的批判我所认为不合理的一切,这在我爸看来是无法容忍的,因为他所信奉以及捍卫的价值观在我这里已经岌岌可危甚至被完全颠覆了。爸爸对于我这种动不动就宣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如何的论调十分不以为然,他很担心我对国内这一套所持的消极态度,他说我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和言论。

现在突然开始理解爸爸了。我们常常嘲笑台湾立法院的荒诞,闹剧天天上演,到处都是人身攻击,但是当我看了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党内辩论之后才发现,政治作秀和人身攻击根本就是西方人发明的嘛,只不过人家披上了道德卫士的外衣,显得更加冠冕堂皇罢了,没有我们台湾同胞表现的这么原生态。能源、枪支等问题每四年就拿出来抖一抖,然后还是利益集团说了算,所以爸爸说的对,“国内也好国外也好,政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游戏规则有先进落后之分罢了。”爸爸还有一句话也说得很对:“你政治觉悟那么低,不要随便骂,人家比你骂得有水平,比你骂得的有深度,中国最不缺叫骂的人,你就不要凑热闹了,做一些实际的事情,负责任的事情对你自己,对周围都比较好。”

罗罗嗦嗦写到这里才快要开始接近主题,不过还要插一点题外话:
之前被拉去给我们学院尼日利亚的留学生John讲港口装卸工艺的东西,John的英语相当了得,本科也是学的国际航运,还有从业经验,还学过心理学,传闻说他对之前安排给他讲课的同学很不满,认为这种准备不充分的讲课是对大家时间的浪费。于是我想本来就对港工一知半解,不如干脆抛开专业课给他讲讲昆曲中国传统文化,混时间好了。没想到John在听完我的ppt讲解后,开始很严肃的跟我探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问题,他问我如果像昆曲这样的传统文化消失了,对中国社会会有什么影响。当时我的想法是昆曲不仅在现在,即使在几百年前也是供士大夫欣赏的小众文化,那么如果昆曲消失了,对于中国社会大众来说应该是没有什么影响吧。这种轻率的否定引起了John的愤慨,接下来他又对我提出的pop culture这一概念表示不可思议,一再强调:“pop culture isn't culture.”并且质问我如果我对美国的所谓“pop culture”持肯定和欢迎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是这样匪夷所思的态度,那么今晚坐在这里跟他大谈昆曲又有什么意义呢,他有种受欺骗的感觉,他认为我的文化立场不坚定,然后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升级中愤愤的离开了。我承认在这场争议中,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始终回避了他所提出的作为中国的青年人应该怎样来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以及什么文化是安身立命之本的问题。写这篇网志,算是对非洲兄弟、对爸爸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待。

对一个国家而言,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很重要,这个话题已经谈的很滥了。这里我不从宏观的角度谈,而是从个人经验谈。在这个全民学英语的时代,我却开始对英语有一种提防心。我不否认自己很享受学习英语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渐渐的我开始迷信英文的资讯来源,我的播放器里是英文的indie pop,我的硬盘资源被英文影视剧消耗殆尽,我开始丧失对中文语言的驾驭能力,网络相册的标题和描述性文字似乎只有用英文才能表达准确,急不可耐的想要投身到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拉丁文化的怀抱中。然而我所做的一切只是鹦鹉学舌而已,我所认识到的只是表象,何曾触及到文化内核?与此同时,我所属的文化本源已经被我遗弃很久了。

有人会问,你不是听京剧听昆曲么,你不是浸淫在中国集大成的文化中么?这个问题问的我很惭愧,实际上我听戏充其量是媚雅而已,听戏的初衷就是功利的,逐渐才听出趣味来,离听出门道还差得很远。很久以前看书上描绘遗老遗少的做派,用细瓷品茶,甩水袖唱戏,想到国人也曾有过那样有滋有味优雅从容的活法,无限神往,对周围的伪小资真小农心生厌恶,开始听戏,用戏曲来给自己营造出一个虚幻的时空来,但也仅仅是如此而已,自我陶醉在精神贵族的假象中,实际上还是一介小农。以前跟大关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即如果没有根深蒂固的环境熏陶,那么就需要严格缜密的系统训练。我实质上是一个很懒散的人,很多东西看过就算了,看得杂,看得也浅,貌似任何话题都能沾上边,然而要认真理论起来是不堪一击的。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一本惊人的作品,借回来后放在书架上落灰直到借阅期满,里面的引经据典详实的考证让我头晕目眩,浮躁的心态和越来越糟糕的阅读习惯让我面对这样一本严肃的读物时不知所措。

写了这么多,在这里表个态,新的一年又要来了,我想要做一些实际的事情,说一些负责任的话:
1.学习戏曲理论知识,书单包括《宋元戏曲史》等
2.学习中国历史
3.整理读书笔记
4.用好中文
5.继续学习英语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说到那个昆曲消失的影响问题,我也不能认同你的说法。虽然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越来越少的接触戏剧类传统文化,我们的知识结构中参杂了越来越多的西方色彩,即使昆曲的消失对我们个人生活影响并不大,但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尤其是这样一种古老悠久的文化,其消失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它的子民。
衡量一种文化消失的影响,不应该从一个个体的角度出发,就如物种,任何一个微小的物种消失,对于地球来说都是一次生态性的严重打击,尽管这对我们个人来说影响可能微不足道。
但是话说回来,不论是传统文化,还是pop culture,必定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神话化,原有的意义被不断掏空,新的意义和新的所指会植入其符号体系,发展出新的文化。因此,文化和历史一样,是在不断的被解构和重建的过程中的。
然而,面对一种传统文化的即将消逝,即使出于历史的必然性,我们也有责任打最后的保卫战。你说的对,昆曲是一种小众文化,所以它并不引人注意,它没有资格进入我们的大众文化和传媒世界中。但是,所谓小众文化,这不是我们自己强加给它的定义吗?它一定有其大众化的空间,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或者不愿去实践。为什么k歌可以流行,戏曲却不能?为什么超级女声可以红遍大地,曲艺比赛却无人听闻?我个人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商业性的问题,虽然商业性在东方文化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俗”。当我们在传统文化中发现一个商业点,这个商业点能够符合现代人的逻辑,迎合现代的消费文化,那么昆曲这种传统文化也能潇洒的立足于今天的消费社会。至于这个点,就是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去挖掘并付诸实践的。
也是一点小小感悟,以此回应你的一点想法。